機會成本: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
1/4
機會成本是你為自由付出的代價
假如你有個朋友要出國,想把他的一家小餐館轉讓給你。為了說服你,他給你算了一筆賬:
這個餐館顧客大部分都是回頭客,主廚有干股,所以三五年內經營很穩定,也不需要投入改造資金?,F在每年的凈利潤在20萬左右,轉讓價格100萬,也就是每年20%的投資收益。
看上去是一筆很劃算的投資,但實際上未必如此。
因為你的朋友是參與日常經營的老板,這就意味著你要離職創業。假如你現在的年薪15萬,那就意味著20萬凈利潤中還要減去15萬你的本來的收入,只剩下了5萬,再考慮經營風險,肯定不劃算。當然,如果你現在年薪5萬,那就值得考慮了。
決定了這項投資是不是劃算的,正是你現在的收入。但奇怪的是,不管你現在年薪5萬還是15萬,你的成本體現在餐館的會計賬目上都是一樣——一個餐廳經理的正常工資。
這個15萬是經濟學上的“機會成本”,跟我們平時說的會計成本不太一樣。我在上上周的《你放棄的每一個機會,其實都沒放棄》中將之定義為:你放棄的其他所有選擇所帶來的收益中,最大的那一個。
這句話比較拗口,我來解釋一下:
畢業時,你有三個選擇:回家鄉當公務員、和同學一起創業、應聘進入大公司做白領。
如果你最終選擇了“應聘進入大公司做白領”,那么從經濟學角度來看,這個選擇的成本,并不是“你為了這個工作機會付出的努力(這是會計成本)”,而是你放棄的東西——“如果當初選擇公務員,我應該混上科級了”和“如果當初選擇創業,我應該身家上億了”,這兩者之中收益更高的那一個。
在上一篇中,我講了機會成本跟人生選擇的關系:只要有了選擇,就有機會成本。
舉個例子:年會抽獎,你中了一套高級化妝品,你可以說自己得到它沒有任何成本,即免費??扇绻咀屇阍诖碉L機和高級化妝品之間選擇一樣,請注意,它們就不是免費的了——得到吹風機的機會成本是失去化妝品,得到化妝品的成本是失去吹風機。
選擇的意義不僅僅在于你選擇的東西,更在于你放棄的東西。你放棄的每一個機會,都沒有真正的放棄,而是變成了“機會成本”,作為日后衡量利益得失的基石。
假如你選了化妝品,回頭發現自己的膚質不適用,你一定很懊惱,為什么當時不選吹風機。但如果當時只有化妝品可選,你就不會后悔。
所以“自由的代價”就是機會成本的第一個特點,有了自由才有選擇,有了選擇才有“機會成本”。
當然,即使你知道了“機會成本”這個概念,我猜下一次年會,你還是希望獎品可以二選一。
這就是上一篇關于機會成本的主要內容,之所以我要再寫一篇,因這我發現很多人并不理解“機會成本”與“會計成本”的區別,而理解這一點,才能讓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。